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胡中喆 吕磊 西藏白朗报道
壮美西藏,满目盛开的格桑花迎风绽放。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白朗县小学的红色书屋里,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伴着年楚河的晨风回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朗朗书声,是济南与白朗跨越近四千公里、绵延三十年教育情缘的生动注脚。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是民生之本,改变面貌根本靠教育。

济南参与援建的白朗县中学。
三十年来,济南教育援藏工作者怀揣初心、接续奋斗,从最初的校舍援建、设备支援,到如今的理念交融、人才共育,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变革,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雪域高原,绘就了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动人画卷。
白朗县委书记普布石达感慨:“援藏‘造血’让我们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一援助’变‘双向交流’,让学生‘走出去’开眼界、‘带回来’强动力,夯实了全县教育人才根基。”
30年筑基——
从“硬件补齐”到“条件焕新”,筑牢教育发展根基
在白朗县小学6年级1班的语文课上,藏族教师普片轻点电子白板,生动的画面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她笑着回忆:“以前只靠黑板板书,知识点讲得再细,孩子也难有直观的理解;现在用PPT、动画教学,连最害羞的学生都愿意举手发言。”

在白朗县小学六年级1班的语文课上,藏族教师普片正逐一看向座位上的学生,观察他们背诵生词的情况。
“这是鲁藏教育援藏从‘硬件帮扶’转向‘智力造血’的关键突破,而坚实的硬件基础,是所有突破的前提。”白朗县教育局副局长,白朗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王正坦言,济南援藏的30年,首先是一场“让学校有模样、让孩子有学上”的攻坚。
早年间,白朗县学校多为简易校舍,冬季取暖靠煤炉、教学靠“黑板+粉笔”,部分偏远乡镇甚至没有幼儿园和小学。三十年来,济南始终将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教育援藏的“先手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白朗县幼儿园新园区、改扩建白朗县小学教学楼与宿舍楼,实现“一村一公办幼儿园,一乡一公办中心小学”全覆盖;推进农牧区学校安全饮水工程与高寒地区供暖改造,让宿舍有了电暖气、教室装上了电子白板;为全县学校配齐图书、实验器材与运动设施,仅白朗县小学就建成藏书超万册的“红色书屋”,陈列藏汉双语读物,成为孩子课后阅读的乐园。

白朗县教育局副局长,白朗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王正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第十一批援藏计划启动后,我们还针对学生生活需求,推进了1180名小学生受益的旱厕改造,让硬件改善不仅‘够用’更‘舒心’。”王正说,如今的白朗校园,已从“遮风挡雨”的简易场所,变成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育人阵地,这不仅是济南援藏干部们一次次实地调研、一遍遍对接资源的成果,更让“家门口上好学”从梦想变成了白朗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
破局之路——
深耕师资培育,激活教育内生动力
“硬件跟上了,更要解决‘教得好、留得住’的问题。”在王正看来,济南援藏30年的核心突破,在于探索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的双路径,彻底改变了教育帮扶“短期见效、长期断档”的困境。

白朗县小学的学生们正专注背诵生词,有的念记字形,有的诵读发音,神情格外认真。
在白朗县小学课堂上,山东姑娘殷靓靓,正带领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了打破语言壁垒,她和搭档纪美玉学藏语、编游戏,把英语单词融入藏族孩子的日常生活——“牦牛”“青稞”“锅庄舞”成了课堂上的高频词,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鲜活有趣。“看到孩子们眼里的渴望,再辛苦都值得。”殷靓靓说。
“教师是教育的根,我们不仅要送课,更要送‘教法’。”王正表示,济南始终将师资建设作为“造血”核心。

白朗县小学教师殷靓靓和纪美玉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白朗县幼儿园副园长曲拉谈起2022年在济南的培训经历,仍然感慨万千。“不仅是高校教授的理论课让我们受益匪浅,更宝贵的是在幼儿园的跟岗实习。”她说,济南老师特别注重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这是我们比较缺的点”。回来后,曲拉引进了“321清单”教研法,让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汉族老师更注重孩子的体验和动手操作,这对我们藏族老师是很好的提升。”

白朗县幼儿园园长琼达与副园长曲拉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白朗县中学副校长程金莲也多次赴济南取经,将内地的班级管理经验转化为适合高原学生的方案。“现在,白朗教师能通过远程教研系统与济南专家实时交流,济南市委党校的送课、山东高校的讲座已成常态。”程金莲告诉记者。

白朗县中学副校长程金莲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记者还了解到,10月中旬,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和济南一中省级学科基地生物学科专家教师一行赴白朗县中学开展了教育教研交流活动,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同课异构、专题讲座和党支部共建活动等多种方式将济南的学科组建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命题研究策略和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等具体方法毫无保留的分享给白朗教师。

济南组织教师赴白朗县中学开展教育教研交流活动。
交融之魂——
文化互鉴铸同心,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白朗县中学的塑胶操场上,校长普次旦望着奔跑嬉戏的学生,轻声唱起那首刻在心底的旋律:“怎能忘,泉水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流淌,济南是我们亲爱的第二故乡……”歌声在海拔3900米的高原上空飘荡,这位藏族汉子的眼眶泛起泪光。
在普次旦心里,济南西藏中学不是简单的母校,而是刻在血脉里的印记:他自己从这里毕业,妻子、孩子也都曾在这所学校求学,如今一家三口都是扎根高原的人民教师。“济南改变了我的一生,也让我们家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朗县中学校长普次旦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三十年来,白朗已培育出一批像普次旦这样的“本土骨干”——这位从济南西藏中学毕业的藏族校长,不仅自己扎根教育,更带领学校挂牌“孔子学堂”,把齐鲁教育理念融入高原课堂。
“教育援藏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搭起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王正认为,济南与白朗的三十年情缘,早已超越“帮扶”,成为“双向交融”的典范。

学生们和大众网·海报新闻的记者在白朗县小学的“红色书屋”一起讨论日常喜欢读的书。
在白朗县小学的“红色书屋”里,孩子们捧着藏汉双语版的《论语》诵读;“国韵阁”内,藏族孩子用双语朗诵童谣,汉族老师跟着学跳锅庄舞;校际“手拉手”活动中,白朗学生给济南伙伴寄去青稞画,济南学生则分享趵突泉的故事——这些场景,都是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学生在济南的学习生活,本身就是民族互鉴的过程:他们带着西藏的唐卡艺术、锅庄舞走进内地,也把内地的先进理念、文化习俗带回白朗。”白朗县小学党支部书记沈婷说,济南还重点共享思政课资源,开展“同上一堂民族团结课”,让两地师生在交流中加深了解:“有济南学生写信问‘青稞是怎么种的’,白朗孩子就拍视频给他们展示播种、收割的过程;济南老师则通过网课,给白朗学生讲趵突泉的历史,让‘泉城’与‘高原’的距离越来越近。”

白朗县小学党支部书记沈婷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这份“造血”活力还在向其他领域延伸。1993届济南西藏中学毕业生达瓦卓玛,在白朗县中学教了23年书,把泉城的教育温度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生;2012年从济南求学归来的扎西顿珠,用学到的科技知识搞青稞深加工,让高原“黄金种子”变成饼干、奶茶,带动周边200多户农牧民增收。“济南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敢闯敢干’的勇气。”扎西顿珠说。
久久情深——
续写泉朗教育情缘新篇章
展望未来,王正表示,济南与白朗的教育协作将聚焦“精准对接需求、避免形式主义”,在四个方向深化:
一是拓展“组团式”人才交流,邀请济南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进藏开展“示范课”,并增加白朗教育管理者赴济学习频次,同时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送学生出去学”的模式,为培养“带得回、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可复制经验,完善教育帮扶闭环;二是优化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泉朗智慧教育平台”,重点共享思政课、试题库等资源,针对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教材重合度高的学科,探索“共备一堂课”;三是聚焦师资“精准化”建设,围绕新课标解读、课堂管理等短板,设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师德师风共建”;四是深化校际“手拉手”,实现“管理互通、教研联动、文化共享”,让校际合作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白朗县中学老师们正在进行评课交流活动。
夕阳西下,白朗县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济南结对学校的优质课程正在播放;教师办公室里,几位藏族老师正通过视频向济南专家请教教学设计;红色书屋里,最后一批学生仍在翻看济南捐赠的图书,清脆的读书声伴着晚霞渐渐淡去。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王正说,济南教育援藏的三十年,是一颗“教育种子”的成长史——它从硬件“输血”起步,在理念交流中生根,在师资培育中发芽,在“送学生出去学”的托举下开花,最终在无数“传灯人”的反哺中,长成了滋养高原的“希望森林”。

济南参与援建的白朗县小学。
风拂过白朗的青稞田,学生卓嘎手里的双语课本轻轻翻动。封面上,趵突泉的图案与藏式花纹相得益彰,就像济南与白朗的情缘——跨越山海,久久情深。
未来,这份情缘还将继续延续,为雪域高原浇灌更多希望之花,让更多藏族孩子凭借教育改变命运,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力量。
加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