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令,决定恢复美国国防部历史旧称——“战争部”。该行政令还要求采取措施以推动国防部实现永久更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特约评论员、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潘新毛认为,特朗普此番操作绝非简单的文字调整,而是美国对外政策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向的危险信号,对全球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冲击不容忽视。美“国防部”改称“战争部”将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国际社会如何作为?潘新毛撰文进行深入分析。
国防部本质上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抵御外部侵犯的军事部门,其核心属性是“防御性”。自现代国家体系逐步形成以来,“国防部”这一名称所传递的价值理念,早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范畴,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文明共识——国家的军事力量应服务于和平保障,而非主动挑起冲突。
二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殖民帝国与法西斯政体的反思浪潮,“战争部”这一带有鲜明侵略色彩的名称,因与反法西斯战争所倡导的和平理念背道而驰,逐渐被大多数国家弃用。1947年,美国将各军种合并为“国家军事机构”,1949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国防部。这一举措曾被视为美国融入战后国际秩序、认同和平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象征。
恢复“战争部”之名,无疑是对这一历史进步的公然倒退。“战争部”与“国防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与价值取向:“国防部”是国家主权的“盾”,“战争部”是国家暴力的“矛”。前者强调“被动防御”,以国家遭受侵犯为前提动用军事力量;后者则暗含“主动进攻”的逻辑,意味着军事力量可能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甚至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回顾历史,无论是殖民时代列强通过“战争部”策划的殖民扩张,还是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利用“战争部”发动的侵略战争,“战争部”这一名称始终与冲突、动荡、人道主义灾难紧密相连。特朗普试图让这一被文明社会唾弃的名称重新回归,本质上是为了强化军事力量的进攻性,淡化国防部的防御属性,这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道而驰。
特朗普的这一举动并非偶然,而是美国近年来国内政治思潮与对外战略调整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情绪抬头,部分政治势力将军事力量视为维护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不断推高国防预算,向印太扩张军事同盟,甚至在多个地区挑起或加剧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实际上是为美国的军事扩张与主动干预寻找“合法性”依据。此举不仅会改变美国军事体系的定位,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美国国内,可能进一步煽动霸权主义情绪,让民众对军事行动的容忍度提高,削弱其对和平社会的重视;在国际上,将释放出明确的“进攻性信号”,美国不再受限于防御性政策,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这种战略转向的危险后果,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担忧。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尚未平息,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热点问题仍处于紧张状态,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大国承担起维护和平的责任,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促和促谈。而美国作为全球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其战略导向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对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格局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加强军备以应对潜在威胁,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破坏全球战略稳定。甚至会加剧国际社会的对立与分裂,让本就脆弱的多边主义体系雪上加霜。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从蒙昧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在不断约束暴力、追求和平的过程。从部落冲突到国家战争,再到二战后联合国体系的建立,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对暴力使用的严格规范与限制。“国防部”取代“战争部”,正是这一进步的具体体现:人类开始意识到,军事力量不应是征服的工具,而应是和平的保障。美“国防部”改称“战争部”,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漠视。这种开倒车的行为,不仅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更会对全球文明进程造成冲击。
面对这一危险信号,国际社会不能保持沉默。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任何试图推行霸权主义、强化军事进攻性的行为,都应受到坚决反对。各国应加强沟通与协调,通过多边机制共同抵制单边主义与军事扩张倾向,推动国际社会重新回归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的正确轨道。
美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本应承担起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责任,而非通过更改部门名称来传递战争信号。历史已经证明,军事扩张与霸权主义最终只会导致自我孤立与失败,只有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与全球的持久稳定,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永远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旋律。
南方+记者 祁雷
加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