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神兽们”重返书香校园,开启了新学期。然而,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开学却意味着新一轮焦虑的开始:“老师又投诉孩子上课走神、小动作多了”“作业拖拉到深夜,一点动静就分心”“总是丢三落四,好像永远听不进话”……
许多家长会将这些表现归咎于孩子调皮、不爱学习或习惯不好,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关注的神经发育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分辨孩子是“好动”还是“多动”。
指导专家:
牟志伟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ADHD不是简单的“不听话”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是由大脑功能的细微差异引起的,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或家长教育失职。
其主要表现可分为三类:
1. 注意力不集中型:
容易分心,难以持续专注于学习或游戏等任务。
经常粗心犯错,细节处理不好。
似乎总是不听别人说话,执行力差,难以完成指令。
逃避需要持续动脑的任务(如家庭作业)。
丢三落四,日常活动易忘。
2. 多动/冲动型:
小动作多,在座位上扭动不安。
在不合适的场合跑来跑去或攀爬。
难以安静地参与活动或游戏。
说话过多,经常抢答,难以等待。
3. 混合型:同时符合上述两种类型的表现。
如何区分是“好动”还是“多动症”?
所有孩子都可能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好动的情况。关键在于其行为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是否对多个环境(如学校、家庭)下的功能(如学习、社交)造成明显损害。
“好动”:在允许的场合可以精力充沛,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上课、看演出)能逐渐控制自己。
“多动症”:行为是不分场合、难以自我控制的,并已明显影响到课堂纪律、学习成绩和同学关系。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且始于12岁之前,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 误区
在门诊经常有家长问,孩子能专注打游戏、看电视,是不是能排除多动症吗?
牟志伟说,这是常见的误区之一。孩子能在电子屏幕前长时间专注,并不能排除ADHD。原因在于:电子游戏和电视节目通常具有高强度、高刺激性、快速反馈的特点,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能持续“捕获”ADHD孩子的大脑,使其被动专注。这与需要主动付出努力、枯燥乏味、低刺激的任务,如听课、写作业、阅读,形成鲜明对比。
ADHD的核心困难在于主动调动和维持注意力,尤其是对枯燥任务的意志性专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专注”恰恰是ADHD的一个特征,而非反证。如果孩子只在屏幕前能坐得住,一到学习场合就注意力涣散,这更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
怀疑孩子有ADHD怎么办?
1. 停止责备,理解孩子:认识到孩子可能面临的困难,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而非批评打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干预的基础。
2. 寻求专业评估:ADHD的诊断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家长应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评估。
3. 遵循科学治疗方案:一旦确诊,ADHD通常采取综合干预模式,包括:
行为治疗:通过正强化、行为契约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理解ADHD,学习有效的行为管理技巧。
学校干预:与老师保持沟通,争取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孩子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ADHD,药物是核心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能显著改善核心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使用。
给ADHD孩子家长的新学期建议
1. 建立规律作息:固定的作息时间表能帮助孩子增加结构和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减少混乱感。
2. 分解任务:将繁重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块,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及时鼓励。
3. 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书桌整洁,减少干扰物(如玩具、噪音)。
4. 积极与老师沟通:主动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合作,例如请老师将孩子的座位安排在前排,或在孩子有进步时给予表扬。
5.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ADHD孩子通常充满创造力、热情和活力。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这至关重要。
牟志伟提醒,ADHD要进行科学的干预,引导能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其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通讯员:胡颖仪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加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