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写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古以来,人们常将尧视为理想君主的典范,认为他开创的时代是盛世的象征。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尧帝的真实情况,就会发现,所谓的盛世和明君,多是后人美化和粉饰的结果。
尧帝,作为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领袖,被传为黄帝的第五世孙,属于黄帝创立的王朝的第六任君主。他的本名为祁放勋,另有伊放勋之称,生于公元前24世纪40年代至公元前23世纪40年代(具体年限有争议)。据传,他活了超过百岁,并且在位近百年,这种长寿与长治的事迹令人难以置信,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可能夹杂了夸大的成分。
史书中提到,祁放勋的哥哥姬挚荒淫无度,无法胜任治国之责,最终被百姓推翻,祁放勋于是被推举登上了君主宝座,成为“天下共主”。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尧帝。更有趣的是,史书记载祁放勋的母亲怀胎14个月才将他生下,这种神话般的传说,仿佛是为了彰显他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后世的美化与渲染。
展开剩余74%据说祁放勋15岁时已长到10尺,仪表堂堂,宛如神仙下凡,甚至有人传他小时常梦见自己攀梯直上天际,因此他20岁便能登上君王宝座。这些夸张的描述无非是为他打上了“天命所归”的烙印,仿佛他的权位是天命所赐,不容置疑。
史书中也记载,尧帝定都平阳后,专门在政府大门前设置了一面大鼓,任何人若有政务建议,可以擂鼓上报,力图让民众参与政务改革。由此,尧帝的治下迅速呈现出一片和谐景象。甚至连南方的苗部落,也因不服从尧的统治而遭到军队讨伐,最终屈服。于是,尧帝的国家政通人和,百姓安乐。
尧帝的形象,在史书和后人笔下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传说他为人廉洁自律,夏天穿布衣,冬天披鹿皮袄,衣衫褴褛至无法再穿;治理国家时,他审时度势,广纳贤才,行事公正,制定法制,精打细算,关心百姓疾苦,减轻徭役,体察民生,宽厚待民,国泰民安,百姓感激涕零,将他视为“天之骄子”与“万民父母”。
在北宋时期,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记》中,进一步美化了尧帝的形象。他将所有古籍中关于尧帝的美好描述汇集在一起,形容尧帝几乎无可挑剔,仿佛是个神仙一般的存在。刘恕的描写使尧帝的形象成为了后世王朝统治者的模范,仿佛现代小说中霸道总裁的完美化身,集所有美德于一身。
然而,尧帝的美化并不止于此,最为热衷的当属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礼乐崩坏,他深感痛心却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上古时代,希望通过复兴古代的制度来恢复礼治。他对尧帝的美化,几乎没有任何节制,把尧帝捧上了天,视其为“人间的玉皇大帝”,几乎赋予了尧帝神话般的光环。
孔子在《论语》里将尧帝赞美为无比伟大的君主,称尧帝的仁爱之心犹如天际,智慧如神仙。百姓视他为太阳,日夜期盼他的庇护,犹如久旱盼甘露。尧帝虽然地位尊贵,却极其谦和,平易近人,这些美好品质几乎达到了理想化的巅峰。
孔子为何如此大肆美化尧帝呢?原因在于他想通过尧帝的形象,为后世的君主树立一个典范,期望历代帝王能效法尧帝的为政之道,实施仁政、德治。然而,现实却并不如孔子所愿,后来的君主们有几人能做到如他所描绘的尧帝般高尚?从历史角度来看,孔子的这种理想化描写,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上古时代的幻想,一种对未来美好政治愿景的理想构建。
尧帝的真实情况远没有后世传颂的那样光辉灿烂。尧帝真正执掌政权的时间约为60年,但这一时期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安乐。首先,他治下发生了严重的大旱灾,古籍中甚至用“十日并出”这一神话故事来解释旱灾的起因,后羿射日,才平息了灾难。接着是大洪水,河流泛滥,山洪爆发,百姓受灾严重,家园被淹,许多人死于水灾。尧帝束手无策,只能依赖别人解决。
面对严峻的水患,他召集群臣讨论,最终推荐了鲧来治理水灾。可是,鲧并没有现代化的治水技术,最终没能成功。更戏剧化的是,鲧因不支持尧帝将帝位传给姚重华,遭到杀害。至于尧帝所谓的“禅让”传位给姚重华的故事,也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姚重华通过权谋手段,逐步掌控了朝政,最终逼迫尧帝“禅让”帝位。尧帝下台后被软禁在尧城,最终死于囚禁中。尧帝的所谓“盛世”与“贤君”形象,事实上是后人美化和塑造的结果。
由此可见,尧帝的“盛世”和“明君”的形象,或许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真实无瑕。
发布于:天津市加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