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这个暑假,我怀着对乡土大地的热忱,随学校的“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湘潭县石鼓镇,深入调研当地的油纸伞产业。这段旅程,不仅让我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温度,更让我对乡村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抵达石鼓镇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在歇马村、将军村、沿红村等村落,都留下了我们奔波的身影。发放调查问卷时,村民们的热情配合让我深受感动。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又或是忙碌的中年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有一回,我们询问一位初中生是否愿意填写问卷,没想到他不仅欣然答应,还兴奋地喊来自己的朋友一起帮忙。大家站在街边,认真地填写着每一个问题,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看到了乡村少年的真诚与热情。
图1 给乡村少年发放调查问卷。郭慧婵供图
在与一位初中生交谈时,他分享的家庭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妈妈在家承接油纸伞制作工作,企业老板提供原材料,完成一把油纸伞,妈妈只能赚取一块多。当我疑惑地问他为何不尝试独立经营时,他无奈地表示,既缺乏原材料渠道,也没有专业知识和技术。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普通家庭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展开剩余67%图2 填写问卷时初中生讲述母亲在家制作油纸伞的故事。何春晓供图
走访湖南竹宝工艺品有限公司时,我们遇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给她发放调查问卷时,因为方言不通,交流变得有些困难。我们反复询问问题,她却始终一边熟练地干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盈盈、耐心又亲切地回应我们。从她口中得知,她只负责油纸伞制作中的一道工序,一个月收入仅有2000多元。尽管收入不高,但她对这份工作的认真和对我们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乡村劳动者质朴坚韧的品质。
图3 与六旬伞匠阿姨交谈。许晨依供图
在与中年村民交流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油纸伞产业的殷切期望。他们认真思索问卷上的每一个选项,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能为当地油纸伞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问到“做油纸伞赚钱吗”,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而且,一路走访下来,我发现从事油纸伞制作的伞匠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辛勤劳作,收入却微薄。这让我不禁思考,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传统非遗产业该如何破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4 给中年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交谈。雷婷芳供图
这次“三下乡”调研,让我深切体会到乡村发展的复杂与紧迫。作为乡村瑰宝的非遗文化中,石鼓镇油纸伞承载着数百年历史记忆,却面临经济效益低、青年传承人匮乏的困境。我们不能任其在时代浪潮中消逝,应积极探索解决之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升级工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借电商与新媒体拓宽销路;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
图5 调研团队在湘潭石鼓镇油纸伞研学基地的合影。倪洋洋供图
未来,我希望能将这次调研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关注乡村非遗产业发展。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古老的油纸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让青春在这片乡土大地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作者:邹丽 罗妍 沈文涛 刘美玉
摄影:许晨依 何春晓 郭慧婵 雷婷芳 倪洋洋
发布于:湖南省加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